尊龙凯时登录首页-ag尊龙凯时

刚果金基伍湖游轮(回民发丧图片) -尊龙凯时登录首页

来源:www.eyoulun.com   时间:2023-10-17 16:40   点击:268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回民发丧图片

我们这里的回族,结婚办喜事与汉族一个样,下请柬到清真寺或饭店吃饭。入口处摆收礼桌,客人随礼登记。办丧事,亡者尽量当天安埋,时间太晚第二天安埋,绝对不超过24小时。亲戚负责亡者家人的伙食,做好送来。当天也可以随礼,不吃饭,有人帮忙记录。几天后或个把月时间随便,事主选一天请客吃饭,在清真寺或饭店办事都可以,当天也摆放收礼桌,与喜事一样登记礼金。不同点是红白喜事的宴席,不抽烟不喝酒,可省一笔钱。比汉族白族办理红白喜事省事多了。

七十老头。

2. 回民丧事

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称礼拜寺。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西域人大批迁入中国,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回族人以汉语作为本民族的语言,并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使用汉文。

回族渊源:宁夏回族历史渊源流长,最早可上溯唐末。“丝绸之路”从西汉初辟始,就一直是连接欧亚陆路交往的交通大动脉,宁夏正处在这条商路的必经地区。唐代盛世使丝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活跃,而当时同样强大且与唐接壤的大食国民、包括当地波斯人及已经改信伊斯兰的中亚各族穆斯林,在这支异常活跃的丝路商业大军中占很大的比重。

他们从西域经河西走廊,入凉州(今甘肃武威)、景泰,之后过黄河到靖远,越干盐池、西安州到今海原县城,穿苋麻河到黑城、三营及固原城,而后过开城、瓦亭、三关口出宁夏境,又经甘肃东部进入。

回族民间歌曲“花儿”在甘肃、宁夏和青海一带广为流传,其中以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莲花乡每年六月初一至初六的“花儿”盛会规模最大。

回族人的习俗

在日常生活中,见面都要问安。客人来访,要先倒茶,还要端上瓜果点心或自制面点招待,而且所有家庭成员都来与客人见面、问好。若遇上老年客人,还要烧热炕请老人坐,并敬“五香茶”或“八宝茶”。送客时,全家人都要一一与客人道别、祝福。有时远客、贵客还要送出村庄或城镇才分手

回族人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骡肉,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动物的血等;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禁用食物开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饮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许牲畜饮水,也不许任何人在附近洗脸、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里。回族的日常饮食很注意卫生,凡有条件的地方,饭前、饭后都要用流动的水洗手,多数回族不抽烟,不饮酒,就餐时,长辈要坐正席,晚辈不能同长辈同坐在炕上,须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饭均不得往外舀。

丧葬食俗因地区不同而有所区别。有的地方办丧事三天不动烟火,由附近的亲戚邻居送食,禁止请客,三天后方进行纪念活动。婚俗结婚筵席一般都要8—12道菜,忌讳单数,象征新婚夫妇永远成双成对。甘肃地区的新婚夫妇生头胎,男方要携带礼物去女方父母家及至亲家报信,10天内岳母要携红糖、米等营养品和小孩穿的衣物来看“小月子”。男方家要设宴款待来客。

回族的饮食文化

回族有个良好的习惯,就是客人来后,先倒茶,定干果碟子。一般都定五六个碟子,多者十几个,如葵花籽、花生、水果糖、枣子、核桃、苹果等,再加一把撒子。边喝、边吃、边聊天。等饭做好时,再正式吃饭。回族让客人时,一般说请“口到”,客人开始吃时要先用右手拿起食品或饮料,念一声“太斯米”,然后才吃。这些都是回族在饮食上的习惯,且稳定性很强,多少年来也未改变。回族风味饮食有:手抓羊肉、烩羊杂碎、涮羊肉、盖碗茶(三炮台)等等

3. 回民发丧图片大全高清

山东滨州市阳信县是鲁北地区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境内有回族群众1.38万人。阳信县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为根本目标,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高水平发展为基本路径,以发展壮大少数民族经济为重要抓手,探索出一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新路子。

4. 回民丧事流程

壮族一般为木棺土葬。由于长期受汉族影响,其丧葬习俗现已多与汉族相近。有些地方为父守孝32天,为母守孝40天。部分地区有“拣骨重葬”的习俗,即人死埋葬后若干年(一般为三年),将遗骨拣出,放入瓦罐(称金坛)内密封再葬。大新县等部分壮族地区土葬数年后拣骨入瓮,然后葬于崖洞里。

瑶族的丧葬以棺殓土葬为普遍。死者以木棺入殓,棺较简单,以四块木板相拼即成。家族一般无固定墓地。成年人死,如男者,入殓前须有亲友为其剃头;属女者,须由亲友为其梳头;剃、梳完毕即涤净其身,穿上新衣,由“道公”为死者念经超度后,便可入殓封棺,择日埋葬。儿子要为父母守孝。但各地还有不同的丧葬形式,如金绣大瑶山区,除土葬外,还有火葬和挂葬。火葬即入棺用火焚化,然后收拣骨灰,再行安葬。挂葬是小孩死后,用破絮或棕皮包裹,置于竹筐,悬挂在村旁树林里让其腐烂。南丹大瑶寨瑶族还有实行崖葬的,以天然崖洞为墓室,人死后,亲人即负尸到墓室内的大木棺里装殓。

仫佬族家中老人、妇女去世,都得向亲友报丧。有“买水”为死者沐尸的习俗。给2死者洗澡剃头后,穿新衣(衣要单数),然后抬到堂屋放在地上,家人要打赤脚以示孝敬。一般都请师公来为死者打斋超度。孝子要带孝、守孝。多行一次葬,逢上家中发生不幸才有拣骨重葬。如属非正常死亡,其葬仪还有特殊的做法如属凶杀,必须举行“过火炼“形式,即烧起火堆,法师手持一草人(代表死者),口念经咒走过火上,家属亦随后走过,认为这样做家人可以避免再生不幸。

侗族的丧葬以棺殓入葬为主。在入殓时,有放少量银子在死者口中的,有在死者手里放一团糯饭的,然后请道公给死者打斋超度,亲友送牲礼向死者祭奠,再抬往各姓氏的公共蓦地埋葬。葬后设灵堂于堂屋,奉祭一段时间。个别地方有停棺待葬之俗,即逢八月谷熟不下葬,于“不吉利”之年不下葬,其妻子有孕不下葬夫等,因此要在山野中搭蓬停棺,短则一、二年,长则十余年再葬。

毛南族人死要请道公念经送葬,也有买水为死者洗身的习俗。下葬前要以鸡血淋墓穴,为死者及子孙祈求吉祥。下葬后头一个月,每天须上新坟、祭祀供奉。过去,母亲死了,作儿子的要抹黑脸到舅舅家去报丧,还得跪迎舅舅来办葬礼。父母去世,子女要守孝,并在头一年的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在田边插青竹,以示给父母“分田”。

京族为父母和前辈办丧事是非常隆重的。过去父母死后,要为死者修斋作道,俗称“做功德”。父母病逝,孝子要到族内各家去报丧,如果是母亲去世,还要派一族兄到外家报丧。死者入殓之前,孝子要用热水为死者抹尸,抹后由孝男或孝女给死者穿上一套麻制的新衣。男尸须戴一顶黑布帽;女尸则要用黑布包头,腰束一条白带,脚穿黑布尖靴。死者经道公“师傅”作法后入棺、封棺,择日修斋作道,请亲友们来吊丧,然后出葬,葬后再一新泥填,俗称“复坟”。若1认为葬地不好,满三年后进行复检葬,要在重阳那天才能开坟拾骨,择定吉日再葬。

广西的其他少数民族,如苗、侗、回、彝、水、乞佬等埋葬大都也实行土葬。丧葬一般也有超度亡灵的习惯。各民族都有一些不同的葬俗。

苗族家中死了人就不请道士念经超度,不带孝,不在家中停棺,葬礼从简,葬后不立墓碑,清明也不去扫墓。处理丧事完毕,家庭的子女成员则要到亲戚家住几天,以示消灾吉利。

水族家中的父母病故,孝子须到舅家报丧,跪迎舅舅来办丧,如遇非正常死亡,则先用火烧,再将骨灰装入小木盒土葬。

那坡的彝族人死后要叫亲戚到家里来唱哀歌一天一夜,一般第二天即土葬。出葬时随同要埋上牛角,据说是老虎怕牛角,为了防止老虎跑来吃尸,所以下葬时要埋上牛角。

回族的丧葬仪式比较特殊,人死后要求迅速埋葬,停尸在家不能超过三天,多数情况是早亡午葬,晚亡次晨葬。回族实行土葬,下葬不用棺材,有公用运尸的木匣“经匣”。死者的葬礼在清真寺举行,由阿訇主持。葬前要用水洗尸,待亲属见死者最后一面后,要用二丈多白布为死者裹尸,男死者要戴白帽,女的要做头盖,也有让死者穿数件用新白布做成的无领无袖的尸衣。然后由阿訇主持葬礼为死者祈祷。葬礼结束后,将尸体装入“经匣”送至坟地埋葬。尸体的放法,必须头朝北,脚朝南,面向西。葬坑上覆盖木板或水泥预制板,然后堆土封坟。回族有公共的蓦地,不与其他民族共用坟山,下葬时不放任何殉葬品。葬后第二天去“走坟”扫墓,以后逢空闲或回民三大节日或父母的生卒日都去“走坟”。受汉族影响,清明节也有去扫墓的,但扫墓时不带任何祭品。

5. 回族发丧

自公元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开始,到公元1227年西夏被蒙古所攻灭,西夏的国祚一共持续了189年,出现了十位皇帝。西夏前期和北宋辽国并立,后期则与南宋金国并立,他们之间的战争纠纷,堪称是一部宋朝版的“三国演义”。

早在唐朝晚期,党项部落首领李思恭(原名拓跋思恭)因为平定黄巢起义有功,被唐僖宗封为夏州节度使和夏国公,从此李氏后人便割据一方,依靠“俯首称臣”这一招有惊无险地经历了五代十国时期。

北宋建立后,新任夏州节度使李继捧因为不能解决家族内部矛盾,便将自己的地盘尽数献给宋朝,但李继捧的族弟李继迁不仅不肯归附宋朝,还决意带领少数党项人出走创业。不久,李继迁投靠辽国,被辽国封为“夏国王”后不断袭扰宋朝,不堪其扰的宋朝只得默认了李继迁的独立地位。

当然,此时的西夏实力还不够强,李继迁之子李德明继位后,一方面继续对宋辽称臣,分别被册封为“大夏国王”和“夏王”,另一方面则南击吐蕃,西攻回鹘,大大扩展了党项人的势力范围,为日后西夏的建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继位后,便开始积极寻求脱离宋辽独立建国。公元1038,李元昊以兴庆府(今宁夏银川)为都城正式称帝,定国号为“大夏”,也称“邦泥定国”“白高大夏国”“西朝”等,历史上称之为“西夏”。

宋朝上下听闻李元昊称帝后极为震惊和愤怒,宋仁宗不仅下诏削去其官爵,还在宋夏边境悬赏重金高官捉拿李元昊,宋夏战争一触即发。可惜的是,宋仁宗派去的军队先后在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中败北,宋朝一共折损了数万西北精锐,最后只得和西夏签订了“庆历和议”——李元昊向宋仁宗称臣,但宋朝每年要给西夏一定的岁币表示补偿。不久,李元昊又在辽夏“河曲之战”中取得了胜利,至此,西夏终于以一个“国家”的身份站稳了脚跟。

李元昊在位时创立西夏文,颁布秃发令,仿照宋朝建立各种军政制度,在分别击败来势汹汹的宋辽两国大军后,一举奠定了宋、辽、夏三国鼎立的格局。无奈三国之中,西夏的实力始终最弱,仅有的子民经不起反复折腾,所以雄才大略的李元昊只能选择对外妥协委曲求全,并逐渐沉湎于酒色之中。

另外,李元昊暴戾猜疑和杀戮好色的性格也给自己带来了灭顶之灾,他在位时不仅诛灭了母族卫慕氏、后族野利氏,还迎娶了大将野利遇乞的妻子没藏氏和强纳了已经与太子订亲的没移氏。结果,太子李宁令哥因担心被废黜,于是闯进皇宫刺杀了李元昊,国相没藏讹庞则趁机杀掉太子,拥立妹妹没藏氏之子李谅祚为新皇帝,是为夏毅宗。

由于夏毅宗李谅祚继位时才1岁,所以西夏国政都掌握在没藏氏兄妹手中。直到十余年后的公元1061年,没藏讹庞的儿媳梁氏向夏毅宗告密说没藏家族想要谋权篡位,于是夏毅宗便决定先下手为强——在彻底诛灭没藏氏一族后开始亲政。

夏毅宗在位时对内废行蕃礼,改从汉仪,对外不仅收服了诸多吐蕃首领,巩固了西夏南疆领土,还在亲附辽朝的同时,对宋朝采取以战求和的策略,极大地维护了西夏国的各项利益。只可惜夏毅宗亲政六年后便在对宋朝的战争中由于伤重去世,时年仅21岁,其7岁的儿子李秉常继位,是为夏惠宗,西夏的国政从此又落入其母后梁氏一族手中。

梁太后先后在西夏掌权达18年之久,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她不惜穷兵黩武多次发兵进攻宋朝,并在“永乐城之战”取得了大胜。据历史记载,此役宋朝损失“士卒、役夫二十余万”,一度让曾经重用王安石变法并取得“熙河开边”成绩的宋神宗闻讯后在朝堂上失声痛哭,再也不敢轻言与西夏开战。

公元1085年,梁太后病逝,夏惠宗也因为一直无法得以亲政而在次年忧愤去世,其年仅3岁的儿子李乾顺继位,是为夏崇宗。由于夏崇宗的母亲是梁太后的侄女(历史上又称之为“小梁太后”),西夏的国政又落入小梁太后手中。这位小梁太后延续了姑姑梁太后的国策,不断对宋朝发动战争,无奈小梁太后没有那个指挥才能,对宋屡战屡败不说,连自己都差点在一次战争中被俘虏,此举也让西夏因为连年战争而陷于疲弊。

公元1099年,16岁的夏崇宗李乾顺串通辽国使者毒杀了小梁太后,从而彻底结束了西夏多年均由外戚贵族专权的局面。夏崇宗亲政后,确定中央集权体制,整顿吏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汉化改革,使得西夏的发展重回正轨,国力也一步步得到增强。当时,辽国和宋朝都因为朝政腐败日益衰落,而成长于东北白山黑水之中的女真人在建立金国的同时,已经悄然发动了灭辽战争。

夏崇宗虽然多次出兵救辽,但随着辽国国土一步步被金国所蚕食,他清楚地认识到辽国灭亡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于是他断然拒绝了辽天祚帝的再次求救,转而依附金国。最终,西夏联合金国攻灭了辽国和北宋,并在金国的默许下取得了河西千里之地,让西夏的疆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阔。

公元1139年,在位54年的夏崇宗去世,其子李仁孝继位,是为夏仁宗。夏仁宗是西夏的中兴之主,他在位时对外交好金国,对内尊崇儒学,实行科举取士,还一举粉碎了权臣任得敬想要分裂西夏的图谋,让西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历史巅峰。当然,和其他封建王朝一样盛极而衰,夏仁宗在位晚期因为重文轻武,导致军备废弛,军队战斗力逐步减弱。

公元1193年,在位55年之久的夏仁宗去世,其子李纯佑继位,是为夏桓宗。夏桓宗在位时贪图享乐,政治日益腐败,时值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日益崛起,而且蒙古大军还为了追杀逃往西夏的乃蛮残部第一次进攻西夏。

谁也不曾想到,正是从这一次蒙古无意的进攻开始,西夏便从此国无宁日。

公元1206年,夏桓宗的堂兄李安全在太后的支持下发动政变——废黜夏桓宗自立为皇帝,是为夏襄宗。夏襄宗在位时,由于西夏首都中兴府(即兴庆府)遭到蒙古的围攻,在寻求金国帮助遭到拒绝后,夏襄宗愤而采取“附蒙伐金”的策略——不仅将女儿西夏公主献给成吉思汗,还在接下来的13年里,和金国之间发生了25次大小战役,最终导致西夏和金国“精锐皆尽,两国俱敝”。

公元1211年,西夏齐王李彦宗起兵废黜了夏襄宗,扶立自己的儿子李遵顼为皇帝,是为夏神宗。由于李遵顼曾在1203年参加科举考试时获得了廷试进士第一名的好成绩,所以夏神宗也被称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状元皇帝。

夏神宗在位时也坚持“附蒙伐金”的国策,而且屡次出兵为蒙古作战,导致西夏军队出现了很大的伤亡。一次,蒙古出征花剌子模,夏神宗因为不堪蒙古的频繁征调而拒绝出兵,蒙古便以此为由大举进攻西夏。

公元1223年,在西夏国内的反对和蒙古的威逼之下,夏神宗不得不禅位给太子李德旺,是为夏献宗。夏献宗在位时根据局势一改前朝“附蒙伐金”的国策,转而“联金抗蒙”,无奈此时西夏精锐大都在战争中损失殆尽,已经达到了无力回天的境地,所以只在位三年便忧惧去世,其侄李睍(xiàn)继位为皇帝,是为夏末帝。

夏末帝在位时也想“扶大厦之将倾”,刚即位便率领军民展开救亡图存的最后搏斗,但此时的西夏终究已经无法抵挡蒙古铁骑的进攻,随着灵州、沙州等地的相继失陷,都城中兴府也遭到蒙古大军的围攻。

在坚守中兴府半年后,西夏境内又发生了地震和瘟疫,军民大部丧失战斗力,夏末帝只得率众请求投降,只希望蒙古能够宽限一个月“以备贡物,迁民户”再献城,成吉思汗表示答应。

就在夏末帝请降不久,成吉思汗却因病突然去世,为避免西夏反悔,蒙古人决定秘不发丧。等夏末帝正式投降后不久,蒙古人便遵照成吉思汗遗嘱杀掉了夏末帝,西夏宣告彻底灭亡。

由于成吉思汗死于第六次征讨西夏的途中(一说是西夏王妃害死了成吉思汗),所以蒙古人非常仇视反复无常的西夏,以至于在攻灭西夏的过程中展开了疯狂报复,宫殿、王陵、文献资料等西夏文物建筑均被付之一炬,这便是西夏后来成为一个神秘国度的重要原因。

总体来说,西夏王朝是一个以武立国的典型,其特种部队“铁鹞子”和“步跋子”在对外战争中一度战无不胜。另外,由于西夏国从一开始采取的策略便是附强图存,并且还在前期还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先后依附于北宋、辽国、金国和蒙古,强盛一时。只不过到了蒙古崛起之时,西夏统治者采取的“附蒙伐金”策略(主要原因还是金国不救西夏)已经不符合时局,最终导致西夏和金国两败俱伤,也在无形中成就了蒙古。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央视曾在2015年制作了一部以历史记载和考古成果为依据的纪录片《神秘的西夏》,这部纪录片将西夏这个神秘国度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取得的成就和文明全方位展现了出来,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网站地图